当前,煤矿行业正面临着成本压力加大、环保要求提高、市场竞争激烈等多重挑战,提质增效、降本减耗成为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题。设备管理作为煤矿生产运营的重要环节,其效率和成本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。便携仪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必备设备,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不仅效率低下,还耗费大量人力、物力成本,成为制约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因素。无人值守智能便携仪管理发放系统的推广应用,为煤矿企业提供了高效、低成本的管理解决方案,助力企业减负赋能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

传统便携仪管理模式的成本痛点十分突出。首先是人力成本高企,一座年产 100 万吨的煤矿,通常需要配备 3-4 名专职人员负责便携仪的发放、回收、登记、盘点、维修对接等工作。按照煤矿行业人均年薪 8-10 万元计算,仅便携仪管理一项,年人力成本就高达 24-40 万元。而且,这些工作人员需要 24 小时轮班值守,劳动强度大,人员流动性高,还存在因人为失误导致的管理风险。
其次是设备损耗成本高。传统模式下,由于发放流程不规范、台账记录不准确,设备错发、丢失、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。部分工人使用设备时不爱护,导致设备外壳破损、传感器损坏;有些设备因未及时回收,长期暴露在恶劣环境中,加速了老化损坏;还有些设备因账实不符,出现丢失后无法及时发现,只能重新购置。某煤矿统计数据显示,传统管理模式下,便携仪的年损耗率高达 8%,每年需投入 15-20 万元用于设备维修和重置,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。
此外,管理效率低下还间接导致了生产效率损失。高峰时段工人排队领取便携仪,平均每人耗时 3-5 分钟,一个 30 人的班组仅领取设备就需花费 1.5-2.5 小时,延误了下井作业时间,影响了生产任务的推进。同时,人工统计台账、盘点库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,管理人员往往需要加班加点整理数据,才能满足日常管理和监管检查的需求,间接影响了其他管理工作的开展。
无人值守智能便携仪管理发放系统从多个维度为煤矿企业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,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 “利器”。在人力成本控制方面,系统实现了 24 小时无人值守运行,工人可自主完成设备的领取与归还,无需专职人员现场值守。仅需配备 1 名管理人员负责系统日常维护、设备校准和故障处理,相比传统模式,可减少 80% 以上的人力投入。以一座中型煤矿为例,引入系统后,每年可节省人力成本 20 万元以上,长期来看,人力成本节约效果更为显著。
在设备损耗控制方面,系统通过规范化管理,有效降低了设备错发、丢失、损坏的概率。系统实现了 “一人一机” 精准对应,每台设备的使用人、使用时间、归还状态都有明确记录,工人使用设备的责任意识显著提升,设备损坏情况大幅减少。同时,设备回收及时率达到 100%,避免了设备长期暴露在恶劣环境中导致的老化损坏。系统的库存自动统计功能,能够实时掌握设备数量和状态,一旦出现设备丢失,可快速追溯查找,降低丢失风险。某煤矿使用系统后,便携仪年损耗率从 8% 降至 1.2%,每年节省设备维修和重置成本 12 万元以上。
在生产效率提升方面,系统大幅缩短了设备发放回收时间。工人通过身份核验后,3 秒内即可完成设备领取,一个 30 人的班组领取设备仅需 5 分钟,相比传统模式节省了 90% 以上的时间,确保工人能够准时下井作业,有效提升了生产工时利用率。以每天 3 个班组、每个班组节省 2 小时作业时间计算,一座煤矿每年可增加有效作业时间 2160 小时,按照每小时产煤 100 吨计算,每年可多产煤 21.6 万吨,直接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益。
此外,系统还通过优化管理流程,降低了管理成本。传统模式下,人工整理台账、盘点库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,而系统自动生成电子台账和盘点报表,管理人员无需人工统计,节省了大量管理时间。同时,系统的远程管理功能让管理人员无需到现场即可掌握设备状态,减少了现场巡查的工作量。面对监管检查时,系统一键导出合规报表,避免了人工整理报表的繁琐工作,降低了因报表不规范导致的处罚风险,间接节约了管理成本。
从长期投资回报来看,无人值守智能便携仪管理发放系统的投入性价比极高。一套系统的初始投入通常在 30-50 万元,而煤矿企业每年节省的人力成本、设备损耗成本就可达 30 万元以上,仅需 1-2 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。而且,系统的使用寿命长达 8-10 年,在整个使用周期内,可为企业节省数百万元的成本,同时持续提升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益。